文章指出: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发展壮大山东半岛城市群,深入推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山东未来发展谋划了方向、找准了定位。文章分析山东未来要通过发挥黄河战略“龙头”优势,加强与沿黄其他省区的密切协作,实现“河海一体发展”;以南北均衡发展“纽带”为重要任务,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大国家战略,促进南北均衡发展;通过东北亚合作“桥梁”作用,发挥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构建东联日韩、西接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大通道。这是实现山东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也是山东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
全文如下: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发展壮大山东半岛城市群,深入推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
这一重要阐述,为山东未来发展谋划了方向、找准了定位,是下一阶段山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也是山东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
黄河战略“龙头”:加强与沿黄其他省区的密切协作,实现“河海一体发展”
山东半岛城市群优势突出,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龙头”。
目前,黄河流域拥有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兰州-西宁城市群等7大城市群。其中,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沿黄7大城市群中唯一处于成熟阶段的城市群。
具体来看,山东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的龙头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和产业优势明显。山东半岛城市群已经形成2个特大城市、9个大城市、8个中等城市、75个小城市、1072个建制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城镇化率达到61.8%,2020年山东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3万亿元,占黄河流域地区生产总值的29%,位居黄河流域省区之首。
山东在能源、化工、钢铁、装备、汽车、电器、通信、造纸、纺织、食品等工业领域均具有一定优势,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教育、卫生医疗、文化旅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好,是黄河流域九省区中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较强的省份。
交通基础设施发达。山东半岛城市群铁路、公路、海运、航空等各种交通运输设施建设较好,为沿黄九省区密切协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高铁通车里程达到211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473公里,位于全国第一方阵;山东半岛城市群东西连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齐鲁号”欧亚班列直达“一带一路”沿线19个国家49个城市,拥有民用运输机场9个,通用机场9个,开通航线676条,79条国际航线直达中国香港、韩国首尔、日本东京、美国洛杉矶等国际都市。
人才优势突出。山东省常住人口占黄河流域人口的24%,是沿黄各省区中常住人口最多的省份,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以及企业科研人员占比等指标位居前列。
由上述可见,山东半岛城市群具备更好的发展基础空间和资源集聚能力,对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带动作用,未来应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龙头作用,加快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山东应加快与黄河流域相关省区的协调配合,扩展山东产业链、供应链,实现优势互补,互助共赢。如,在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方面,加强与河南、四川的互助互补,增强数据资源和技术创新循环;在能源开采使用、有色金属加工等方面,加强与山西、内蒙古和甘肃的协同,共同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在汽车制造业方面,加强与陕西的协同,形成错位发展优势;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方面,与宁夏进行协同,联合打造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区。
同时,作为黄河入海省份,山东应实施“河海一体发展”战略,把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建设与环渤海生态发展结合起来,加强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和修复,并带动黄河滩区、东平湖、南四湖等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增强黄河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完整性。加快先行区产业转型升级,以水权制度改革引领黄河农业发展,创新淡水和海水领域的稻渔种养融合模式。
南北均衡发展“纽带”: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大国家战略,促进南北均衡发展
实现南北均衡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
山东地处南北交界地带,既具有南方省份领先发展的优势和基础,也面临北方地区转型发展的难题和困惑,理应在促进南北均衡发展上走在前列、勇于担当,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大战略,带动东北等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北上对接京津冀,协同联动,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在地理位置上,山东半岛与京津冀同属环渤海地区,均为传统意义上的北方地区。在历史上,由于两大地区间地缘相近,经贸合作、人员交流、区域协作的历史源远流长。
进入新时代,两大城市群间的协同优势更为突出。山东与京津冀地区交通便利,济南至北京、天津和石家庄的高铁和动车,每日通行车次分别达到94次、78次和32次,京沪高铁二线也正加快谋划布局。山东具备承接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丰富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是加工制造强省,协同发展具有天然互补优势。建议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进一步对接、融合,尤其是聊城、德州、滨州、东营等城市,可借助于更为快速、便捷的交通方式,积极承接北京、天津非都市功能的产业转移。要加强与京津冀地区重点产业的对接,充分发挥北京、天津等地区科技研发优势,推动相关技术在山东的应用推广,促进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煤炭加工业等领域的升级改造。
南下联接长三角,协同合作,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开放发展。长三角作为我国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对包括山东半岛城市群在内的周边区域具有极强的辐射效应,南下联接长三角城市群,并以此强化与整个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合作,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长三角具有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山东具有完善的工业生产体系,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产业合作的潜力巨大。山东应全力对接长江三角洲一体化战略,健全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在资源使用、交通物流、产业链供应链融合等方面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实现市场协同扩大和产业链供应链有效循环。应主动对接上海,提高鲁沪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深度,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城市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合作,协同补齐和延伸产业链。同时,与江苏、浙江等省份在计算机通信、电气机械制造、汽车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协同发展,共同提升产业层次。
跨越式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激发山东创新发展动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优势明显,广东省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9%,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居全国第一,有效发明专利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居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企业达5.3万家,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科技创新方面,山东与粤港澳大湾区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间。应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对接合作,聚焦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推进高端装备、海洋经济、现代农业等领域交流合作,共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借鉴飞地经济模式,大力引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附加值。建立健全多层次交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商会、协会组织等作用,促进山东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不断取得更大成效。
积极参与东北振兴战略,实现山东与东北地区的良性互动。山东半岛城市群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与辽东半岛的直线距离仅100余公里,这样的区位优势能够为东北振兴与环渤海经济圈深度融合提供战略连接点,打开双向发展空间,使山东经济腹地得到延伸和腹地资源得到扩容,进一步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如果能够实现东北地区与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的深度连接与融合,就能形成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坚强支撑,促进区域间的高质量协调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东北地区和山东联动发展的密切性还不高,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的潜力仍有待挖掘。下一步,山东应积极参与东北振兴战略,既带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又为山东发展创造新的空间。应推动山东制造业企业与东北地区汽车制造企业、装备制造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共同加强农业良种技术攻关,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东北亚合作“桥梁”:发挥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构建东联日韩、西接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大通道
山东半岛城市群具有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是东北亚地区的黄金枢纽。
山东处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地带,是东北亚的地理中枢。近年来,东北亚局势趋缓,中国已经正式核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日韩等国家合作有望深化,推动释放区域合作新潜力,为山东深度融入东北亚区域合作提供新契机。
山东坐拥毗邻日韩的独特区位优势,日韩一直是重要合作对象,鲁韩贸易额占中韩贸易总额的近1/10,鲁日贸易额占中日贸易总额的1/7以上。同时,山东沿海港口的口岸和交通优势,拥有长达3000多千米的海岸线、良好的深水港,山东省港口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港口运营商,拥有集装箱航线200余条,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都有利于山东构建东联日韩、西接欧亚大陆的东西互联互通大通道。
“十四五”期间,山东应充分发挥东北亚地区黄金枢纽的独特优势,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加快建设高水平自贸试验区。在山东自贸区建设方面,应更加突出对接日韩、对接东北亚的区位特点,在全国各自贸区差异化发展中进一步形成“山东特色”。强化自贸区内的金融改革创新,积极争取国家金融改革试点落地,在贸易融资、国际结算、日韩金融合作、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加强基层首创,争取更多政策支持。支持济南、青岛、烟台三个片区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开展更多探索,通过科技赋能、海洋融合、金融协同等多种渠道,形成错位发展优势,带动全省整体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在上合示范区建设方面,应突出服务“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和增强青岛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带动全省更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应把创建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作为重中之重,健全涉外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贸易、国际商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尊重国际规则的前提下健全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提高我国涉外经贸合作法律供给能力贡献“山东经验”。
提高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深化贸易领域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发展业态创新,依托临沂、烟台等地已有的探索经验,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增加优质产品进口,更好服务产业升级和改善民生。优化进出口结构,以参与“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为依托,加强与东南亚、欧洲、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经贸往来。
畅通跨境投融资循环。在有效防范跨境资本异常流动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外资参与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发展、综合开放平台建设等工作,并鼓励有实力、信誉好的企业走出去,在全球唱响“中国·山东”的投融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