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此,必须更好发挥教育作用,特别是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不仅是培养人才和推动创新的重要引擎,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然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同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核心使命之一,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理应担负起三者协同推进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责任,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高等教育发展史表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没有统一的模式,而是与不同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休戚相关。特别在文化层面,更是与高等教育具有互构效应。因此,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特别关注其文化逻辑,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独特而有活力的中国模式,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中国方案,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大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其发展历程必然深受所处时空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同时,高等教育也在积极地塑造和传承文化,展现出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在此意义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既要遵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要适应因时因地的制度和文化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等特性。中国的学术传统也深深烙刻着家国情怀和民族责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孕育发展出来的中国大学模式,为创造民族知识、发展民族个性、建构民族精神提供了重要基础。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才能更好地吸收世界各地的学术思想的精华,为中国学者开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原创性学术研究和知识生产提供精神养分和条件保障。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传播中华文明的必然要求。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仅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展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成就和贡献、传播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和价值理念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中国大学模式需要深入梳理和总结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成就、时代经验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具体举措,形成中国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提供鲜活的中国案例,为国际学术交流和文化对话作出积极贡献。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有力抓手。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和科技中心的转移同构表明,知识和科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知识和科技发展的背后,体现着对国家创新能力的强烈需要和对国家高等教育完备体系的强烈需要。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正是立足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有力抓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契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其中,特别要重视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不断加强不同学科、不同学者、不同思想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培养和锻炼一批战略科技人才,在中华文明的传承、凝练和创新中打造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构建中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打牢坚强地基。
总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文化逻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大学发展的文化底蕴,也为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术研究和知识生产能力的学者提供了坚实支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仅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内在需要,更是中国走向世界、在全球舞台上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平台。通过传播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和价值理念,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繁荣作出中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