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处
 
 首页  部门概况  工作动态  发展规划  共建工作  统计分析  大学章程  下载专区  青大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统计分析>>基本数据>>正文

上海财经大学"海归"能量释放拉升整体办学水平

2012年12月10日 00:00  点击:[]

上海财经大学"海归"能量释放拉升整体办学水平

2012年12月07日 作者:董少校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海归”能量释放拉升整体办学水平

——上海财大探索海外高层次师资引进培养常任教职制度纪实

日前,上海财经大学冯帅章副教授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胡颖尧教授合作的论文在《美国经济评论》杂志发表,他也由此成为屈指可数的在该刊物发表论文的大陆学者之一。历经6年试用和考核,冯帅章终于有望成为该校第二批常任教职教师,将来可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直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

2005年,上海财经大学开始批量引进“海归”博士,进行海外院长实聘,率先在国内推行“常任轨”教师管理制度。学校副校长周仲飞告诉记者:“目前全校有120多名‘常任轨’教师,占在岗在编教师总数的20%,他们已成为提升办学水平的强力引擎。在7年的探索实践中,学校形成了让‘海归’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走得掉的良好局面。”

引进海外人才在中国大学并不算新鲜事,但越来越多的高校感到此中有问题:原本在国外很有实力的博士,回国一两年后却被“同化”了,在现有体制下磨灭了个性,体现不出高层次人才的优势,也难以发挥引领带头作用。

上海财经大学领导班子意识到,必须为“海归”群体设立全新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制度。“常任轨”制度应运而生。与此对应,原有的教师管理体制称为“国内轨”。

“常任轨”借鉴北美著名高校的师资管理模式,按照国际学术标准对教师进行考核与管理。学校为新进海外人才设定6年试用期,入职3年进行中期考核,6年后进行全面考核。如果申请者在学术、教学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达到一定条件,经海外终身教授同行评议、学院评荐、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可获聘常任教职教授或副教授,类似于国外大学的终身教职。

学校会计学院教师靳庆鲁在中期考核时,一篇论文都没发出来,但他所显示出来的科研潜力受到了学院的肯定;全面考核前,他发表了两篇论文,瓜熟蒂落,成为“常任轨”副教授。靳庆鲁说:“6年是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有利于学者沉下心做高质量的研究。如果一年一考核,就很容易出现拿低水平成果去应付的情况。”

在“常任轨”的考评机制中,学术水平是最关键的“硬杠杠”。上海财经大学制定了国际高水平期刊分级目录,作为评价与晋升的依据。“常任轨”教师须在国际学术期刊至少发表4篇论文,其中包括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论文或国际一类学术期刊论文。

首批进入“常任轨”的有8位“海归”博士,时隔6年,他们当中的4位成功获得常任教职,另外几名教师有的延期考核,有的终止合同另觅出路。自启动“常任轨”管理模式以来,上海财大年年赴海外招聘优秀博士,每年引进二三十名。

历经7年扎实的探索,上海财经大学形成了“常任轨”与“国内轨”双轨并进的局面。学校规定,5年内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的“国内轨”教师也可以申请进入“常任轨”。开放的机制减少了两条轨道因待遇悬殊而产生的矛盾,既吸引了优秀“海归”人才,又有效激励了本土教师。

学校以“海归”为主体的“常任轨”教师在中国问题的研究上崭露头角,申请到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项目涉及资源环境、城乡协调发展、期货市场等。一批关于教育、金融、农业等国内重大问题的研究报告对政府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批“海归”人才的加盟产生凝聚效应,带动了上海财大办学水平的提高。学校的国际学术地位和声誉显著提升,在国际著名经济学期刊发表论文的质量与数量位居国内高校前列。教师的潜能发挥出来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水涨船高。仅2009年,学校经济学院就有40余名学生获得全额或半额奖学金,进入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等海外知名高校深造。研究生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连年增长。(记者 董少校)

《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7日第4版

上一条:东北大学用一流的教学资源培养一流的拔尖人才 下一条:中教评论:大学校庆回归本真值得称赞

关闭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青大首页

青岛大学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6